公司總部基地:
中國▪山東▪濟南 天橋區新材料產業園
電話:0531-85860713 85860723
13964153788傳真:0531-85860723
銷售熱線:
來源: 中國青年報
記得在我們改革開放總工程師鄧小平曾講過: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!”只有科技發展,我們才能強盛,然而今天的學術氛圍,我們又怎能茍同,且看下面有志之士前輩們的評述,希望能夠鞭策一些人,驚醒一些事!
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田靜委員聽另一位委員說,如今申請項目,申請時就要把送禮的經費預留出來,“簡直是烏煙瘴氣”。 這也是讓西南大學教授、全國政協委員夏慶友頭疼的問題,因為現在科技界“游戲規則少,潛規則多”。 游戲規則少,潛規則多 潛規則在科研經費的分配中最為明顯。 中國的科研經費每年以20%的速度遞增。以2011年為例,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(R&D)經費支出8610億元,比上年增長21.9%。 “決定科研經費分配的主要是靠行政手段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、全國政協委員宋湛謙說。 他詳細列舉了四種情況: 第一是有關部委的中下層工作人員對經費管理權力很大。 最典型的莫過于編寫項目指南。宋湛謙說,項目指南的編寫人是由行政人員指定的。一般情況下,他們召集少數專家,這些專家會把他們要做的項目寫到指南中。到了項目評審時,專家也是由行政人員來指定的。普通的科技人員沒有門路,為了分到一小塊蛋糕,必須與行政人員搞好關系,或與“強勢科學家”搞好關系。 第二,是重大項目以“官”為本。宋湛謙委員引用了中國青年報的報道《973首席科學家七成頭銜帶“長”》。這些帶“長”的科學家們拿到項目沒有時間去做科研,但是以首席的名義占用大量的科研經費和資源。 第三,是有關部委組織的評審和成果鑒定,專家的名單是由關部委的工作人員來確定的。這份名單經常在開會前就已經泄漏出去。 宋湛謙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:還沒有接到部委的開會通知,被評審對象的電話已經打了過來,表示希望評委多關照。 第四,這樣得到的科研經費也容易導致行賄。“你給我經費,我返回給你錢。”他說。 全國人大代表、大連理工大學校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進萍說,如此一來,下級對上級,年輕人對學者、長者和專家的尊重就不是正常的尊重,不是對學問、品格的尊重,而是對話語權、評審權和資源掌握者的尊重。 以前窮,現在要“學會花錢” 即便經費到了科學家的手中,行政的痕跡還是無處不在。 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全國政協委員秦大河是國家“973計劃”項目首席科學家。他說,在現在的撥款制度下,人代會3月份開完會后批準經費,經費到賬后幾乎就是下半年了,又催著11月份花錢,因為留到下一年花就有違紀的嫌疑。有關工作人員提醒過他,以前窮,現在要“學會花錢”。 劉玉嶺委員說,我國雖然提出“允許失敗”的口號,但是科研管理部門的一個課題,立了項以后,“只允許你完成,不允許你冒險,不允許你失敗。” 此外,他說,在拿到科研經費之后,財務驗收時又容易出問題。假如課題結題,經費還有剩余,不但要上繳,而且不小心就成了“欺騙國家”。 “我積極節約,還成了犯罪了、虛報了、欺騙國家了?”劉玉嶺委員說,如果用國家的錢去胡作非為了,那的確應該制裁。可是如果科研人員積極努力完成了任務,節省了經費,一點激勵沒有,這也不行。 東南大學教授洪偉委員最近正遇上課題驗收的麻煩事。他說,現在老師們都有點害怕承擔國家項目,一到驗收的時候太麻煩了。他最近有個項目要驗收,光是額度在2000元以上的發票,打印出來就有一尺高,項目組的教師和學校財務處工作人員花了好幾個月,一直在配合審計公司做審計。他覺得這有點勞民傷財,而且違反科學研究規律。 洪偉說,科學家的工作哪能像工廠里面生產一個零件那樣,每天計件多少?但是現在規定都很死,買蘿卜的錢就不能去買生菜。“我覺得財務上應該管理,但是應該管理錢是不是用在科研上,是不是合法使用,而不要盯著這些東西。” 是改革的時候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員說,科技發展不是按照優劣自由競爭,而是按照行政權力的意志去決定,這樣真正有創新的科技可能被扼殺。 這位委員曾經應邀到東部一個發達地區去做報告。當地的工業蓬勃發展,可奇怪的是,在政府還沒有關注這家企業的時候,企業會蓬勃發展;只要政府想扶持哪家企業,這家企業就必死無疑。 “政府是好心,也不是想搞死企業,可行政官員真的不懂科研,但是又有自己的判斷。他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,自己的做法卻把科技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卡死了。” 去年,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院士的帶領下,一些科技界別的委員奔赴湖北、甘肅等地進行調研,最后形成了一份有關科技體制改革的報告。報告直指現行科研體制弊端,比如,取消科技進步獎,削減國家自然科學獎等。 全國政協委員李鴻也參加了這次調研。讓她高興的是,報告上交到國務院后,溫家寶、李克強等領導人都做了批示。 在李鴻看來,這份“代表科技界最高水平”的報告充滿了改革的期盼。前一段,她聽說有關部門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文件。這份文件到現在也沒有公開,李鴻委員聽到的版本是:這份文件以闡述原則為主,并沒有采納他們的具體意見,改革措施也無從談起。 “行政主導的力量太強大了!”李鴻忍不住感慨。 “前幾年一直在呼吁科技體制改革,現在是時候了。”田靜說。來源:電子拉力試驗機、萬能材料試驗機、摩擦磨損試驗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