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放任和美國的禁錮,構成了兩個極端。一端是華為、中興在美國遭遇的一堵難以逾越的“墻”,另一端是思科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擴張。
有人說世界是平的。但平坦的全球化之路上依然有坎坷。但世界也是圓的,全球化之路上我們也要多面化!
10月9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調查報告,警告和華為、中興合作的美國企業另找供應商。10月10日德國的《南德意志報》就在發表的“以其他手段打仗”的評論中稱,安全顧慮一直是貿易保護主義最鐘愛的話題,借保護國家利益而屏蔽掉競爭,而這樣做最后的代價是以更高價格的形式由消費者承擔。
如此,思科似乎是在構筑華為、中興登陸美國市場的一道新防線。思科一直將華為視為其最強勁的競爭對手。
2011年華為啟動戰略轉型,從主要向運營商網絡提供解決方案,到成立運營商網絡、企業業務、消費者業務三大商業板塊。企業IT服務市場成為華為的重要戰略方向,而這一領域正是思科的傳統“領地”。2011年華為企業業務實現合同銷售收入38億美元,不足思科的十分之一,但思科仍然視華為為最大的競爭對手。全球企業IT服務市場規模為萬億美元級,美國是最大的市場。
行業專家斷言,如果美國給華為、中興一個公平進入美國市場的許可,即使美國通過有關機構對華為、中興產品進行最嚴格的審查,不出3~5年,思科的衰落將是一定的。